第八號交響曲各版本均為四樂章。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主要為C小調。呈示部有明確的三個主題區塊,但發展部至再現部則呈連貫。第一主題使人想起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也可能改編自華格納《指環》的「齊格飛」動機。其中的「短長」韻律和半音音程,都是整部交響曲裡重要的素材。由「二加三(連音)」節奏進而引領出的第二主題具有歌唱性。第三主題由法國號和高音木管對唱出呈空心八度的主題,體現管風琴的影響。發展部中可清晰聽到主題以增值、倒影、截斷等不同方法變化,且常突出個別樂器的色澤。一氣呵成至「再現部」後,各區塊調性更為清晰,內容精簡。值得注意的是,在布魯克納的交響曲中,這是少數第一樂章以弱聲結尾的。
這部作品的第二樂章為「詼諧曲」,第三樂章則為慢板,似乎也受到貝多芬《合唱》的影響。第二樂章之「詼諧曲段落」採「中庸的快板」,主旋律有質樸的動態。「中間段落」要求「緩慢」,中段的豎琴聲響猶如昇華情景。第三樂章「莊重地緩慢;但不要拖沓」大致呈ABA’B’A’’B’’結構。A段主旋律含有半音,卻因速度緩慢而顯虔誠。B段第一次出現時由大提琴帶出上下起伏的深情旋律,近似前樂章「中間段落」的主題。特別的是在A’’中,法國號吹出華格納的「齊格飛」動機,明白展現布魯克納對華格納的仰慕。
布魯克納曾在創作過程中宣稱第八號交響曲的終樂章是「畢生最有意義的樂章」,卻遭李維認為無法理解,修訂過程中終樂章也經歷最多變動。此樂章「莊重地,不快」的曲式類似第一樂章。第一主題區塊裡,銅管號角聲響使用多次「短長」節奏;第二主題為緊密交織的對位詠唱;第三主題則在弦樂刻意模仿笨拙腳步的步調中,由單簧管及低音管以空心八度開啟小調旋律。樂章後端,先由銅管帶出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至樂章尾聲,陸續出現第三樂章及第二樂章的素材,直到樂曲最終,在清晰的C大調音場裡,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已從半音色彩蛻變為和弦內涵,與其他三樂章堆疊成壯闊富麗的全景。
布魯克納曾在給懷恩加爾特納的信中,為交響曲的段落給出零散說明。例如第一樂章裡,由小號和法國號吹奏的段落係「死亡宣告」。詼諧曲是「德意志的麥可」原本想要睡覺,但因在恍惚的狀態找不到曲調,只好痛苦轉身。終樂章則描繪約瑟夫二世、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及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會面。上述的「麥可」為傳說中德意志常民的代表形象,而三位統治者的確也曾在1884年會面。然而這些片斷的文字,對瞭解其音樂的幫助仍然有限。揣測他的意圖,除了讓懷恩加爾特納對其音樂有較「具體」的想法,其中的國族精神,亦有利於爭取奧國皇帝的支持。然而,就如布魯克納身處「標題音樂」陣營中卻專注譜寫被視為「絕對音樂」的交響曲,第八號交響曲同時曖昧難解的音樂和其意涵,至少清楚地映照出作曲家本身音樂性格的「雙重存在」。
(轉載自臺北市立交響樂團2023年11月17日音樂會節目冊,本文作者為東海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