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堅持而完美,歷經歲月淬鍊的瑰麗交響樂章】-安東‧布魯克納
文/蔡永凱
安東‧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出生於上奧地利邦,靠近林茲(Linz)一處名叫安斯費爾登(Ansfelden)的小鎮。他從任職教師的父親處接受管風琴和小提琴的啟蒙,父親過世後獲家鄉附近知名的聖弗洛里安(St. Florian)修道院接受,擔任合唱團成員。三年後,他先在林茲受教師訓練,再到一偏遠的城市弗萊史塔特(Freistadt)附近擔任教師,1843年才轉至較繁榮的可隆斯托爾夫(Kronstorf),1845年終於獲聘成為聖弗洛里安的教會管風琴師。
從教職到管風琴師,布魯克納即使工作繁重,仍在公餘期間充實自己的音樂能力,特別是音樂理論和作曲技法。他曾每兩週前往維也納向以嚴格著稱的塞希特(Simon Sechter)學習對位法,1861年後再向林茲知名的大提琴家兼指揮家基澤勒(Otto Kitzler)學習配器。透過基澤勒,布魯克納接觸到華格納的音樂,讓他的創作興趣從宗教歌曲轉為交響樂。
布魯克納在1861年完成塞希特的課程時,曾為了取得教授資格,請求維也納音樂院特別為其舉辦鑑定考試。雖然當時布魯克納以高分通過,他卻從未積極爭取音樂院職位。1867年塞希特過世留下遺缺,布魯克納卻因擔心收入不夠穩定而寧可留在林茲擔任管風琴師。直到維也納音樂院教授赫爾貝克(Johann Herbeck)同意讓布魯克納除音樂理論課程外也能教授管風琴演奏,布魯克納才在林茲願意保留其管風琴師職位的前提下,前往維也納音樂院任教。
從1868年至1896年逝世前,布魯克納的生涯皆以維也納為重心。雖然他的專業能力受到學界肯定,但他對華格納的堅定支持卻讓他遭受漢斯力克(Eduard Hanslick)同陣營的猛烈攻擊,不僅在申請維也納大學的教職時遭受杯葛,也讓他的作品始終被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拒絕。在發表新作上的經驗,導致布魯克納經常多次修改自己的作品,成為音樂史上獨特的「版本學」案例。
布魯克納生前由於樂壇的政治角力,導致他的作品經常未能被順利演出。在他死後,則因被希特勒欣賞而蒙塵。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透過學者的努力,才讓大眾得以理解,布魯克納的創作不僅包含對華格納的崇拜,也展現出對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深刻理解。而他在曲式和和聲上的開創,則啟發了馬勒等廿世紀作曲家。
(本文作者為東海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