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即將於今年獻演馬勒(Gustav Mahler)的《第十交響曲》,這部作品是馬勒生前未完成的最後遺作,本次演出的版本是英國音樂學家德里克·庫克(Deryck Cooke)根據馬勒的手稿於1976年編修完成,被譽為當今樂壇最廣泛接受的補完版本。然而,這個版本的誕生與世界接受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經歷了諸多爭議與挑戰。本文將從馬勒《第十交響曲》的創作背景、庫克補完版本的形成、其藝術價值以及爭議,來探討這部作品的獨特魅力與歷史意義。
馬勒《第十交響曲》的創作背景
馬勒於1910年開始創作《第十交響曲》,當時他正處於人生與事業的轉捩點。1911年,馬勒因病去世,享年50歲,留下這部未完成的交響曲,根據馬勒的手稿,這部作品計劃包含五個樂章,並以升F大調為基礎,展現他一貫的宏大結構與深刻情感。然而,由於馬勒的突然離世,僅第一樂章〈慢板〉在織度與配器上相對完整,其餘樂章則以短譜或草稿形式存在,部分段落僅有單一旋律線或簡略指示;這也使得《第十交響曲》成為音樂史上最具挑戰性的未完成遺作之一。
馬勒的遺孀艾爾瑪·馬勒(Alma Mahler)對這部作品的處理態度也增添了複雜性。起初,她禁止任何對手稿的補遺或演出,並認為未經馬勒最終認可的版本無法代表他的意圖。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馬勒的音樂逐漸受到重視,學者與音樂家開始嘗試將這部作品帶回舞台。1924年,奧地利指揮家法朗茲・紹克(Franz Schalk)指揮了第一樂章〈慢板〉與第三樂章〈煉獄〉的演出,但該版本被認為過於簡化,且包含許多不符馬勒風格的修飾。此後,音樂學家們開始探索更忠於原稿的補遺方式,庫克的版本也最終脫穎而出。
庫克補完版本的形成
德里克·庫克是一位對馬勒音樂有深入研究的英國音樂學家,於1960年首次嘗試根據馬勒手稿編纂《第十交響曲》的演奏版本,他的目標並非創造一部「馬勒未完成的交響曲」,而是盡可能忠於手稿,呈現一個「第十交響曲草稿的演奏版本」。庫克在1960年12月19日於BBC第三頻道播出的首演中,與德國作曲家、指揮家貝爾托德·戈爾德施密特(Berthold Goldschmidt)和愛樂樂團合作,展示了這一版本的初步成果。此後,庫克不斷修訂,填補手稿中的空白,並於1976年完成最終版本,成為當今最廣泛接受的補完版本。
庫克的補遺工作面臨多重挑戰;首先,馬勒的手稿雖然包含完整的五樂章藍圖,但許多段落僅有短譜或單一旋律線,缺乏完整的織度與配器。例如,第二樂章的主題動機雖已大致完成,但過度樂段與發展樂段的織度和配器明顯不足。第四樂章和第五樂章也存在類似問題,某些重現主題的段落僅以單一旋律線標示。
庫克的解決方案是根據馬勒其他作品的風格,謹慎譜寫必要的和聲與配器,同時保留手稿的原始結構與意圖。因他認為,他的工作是「實現」而非「創作」,力求讓馬勒的音樂以最真實的面貌呈現。
庫克版本的藝術價值
庫克的補完版本之所以被視為權威,原因在於其對馬勒手稿的忠實與對音樂結構的深刻理解。馬勒的《第十交響曲》草稿展示了一個完整的音樂論述,從呈示、發展到再現,每小節清晰可辨。庫克在分析中指出,馬勒手稿中反覆出現的節奏型態與旋律動機貫穿全曲,形成了驚人的統一性。這種動機參照的手法也是馬勒音樂的標誌,在第十交響曲中有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一樂章〈慢板〉幾乎完全由馬勒本人配器完成,展現了深沉的內省與平靜的力量。庫克特別提到第五樂章中長笛主題的段落,純粹的和聲與簡約的織度創造出一種「無情緒的平靜」,這是馬勒一生追求的境界。第五樂章的主題逐漸發展,從靜謐的長笛演奏到最終的強音高點,形成馬勒音樂中最壯麗的平靜力量的延展。這些段落說明了馬勒手稿的意圖,也顯現了庫克在補遺時對馬勒意圖的掌握。
此外,庫克的版本也保留了馬勒音樂的人性深度。這部交響曲創作於馬勒生命的最後階段,反映了他對死亡、救贖與勇氣的深刻思考。第五樂章的聖詠主題,帶有無畏的讚美,彷彿是馬勒在永恆邊緣的終極表達。庫克的補遺讓這一情感得以呈現,使聽者體驗馬勒未竟遺志的音樂與人性意義。
爭議與接受過程
現今庫克的版本獲得廣泛認可,但誕生之初卻充滿爭議。首先,艾爾瑪・馬勒出於原則禁止庫克版本演出,認為任何補遺都無法完全代表馬勒的意圖。這一禁令使庫克的努力一度受挫,直到馬勒音樂的版權於1962年(馬勒去世50年後)部分到期,補遺工作才得以繼續。
此外,庫克的版本也面臨音樂學界的質疑,有人認為,未經馬勒最終認可的遺作應封存於手稿,僅作為學術研究,而不應演出。他們擔心,補完版本可能混淆馬勒的真實創作與後人的添加,導致聽眾難以分辨真偽。
此外,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庫克在某些段落的和聲與對位填充過於簡單,未能反映馬勒晚期作品慣有的複雜性。《泰晤士報》與《每日電訊報》的評論家指出,第二樂章詼諧曲的三重奏部分缺乏對位複雜度,令人難以置信。
另一爭議來自於對慢板樂章編輯的批評。1951年的版本(由Otto JokI編輯)包含多處誤讀與不符風格的修飾,而 Erwin Ratz的新版雖試圖忠於原稿,卻因過分純粹主義(如:僅將空白小節填入休止符)而無法作為實用的演奏總譜。
TSO 演出的意義
庫克的版本歷經爭議與修訂,終成為最能傳達馬勒遺志的演奏版本,讓聽眾得以一窺馬勒未竟的巔峰之作。對於台灣的樂迷而言,這場演出是體驗馬勒音樂的深刻情感與哲學深度,同時也見證補遺者對馬勒遺稿的忠誠與創意。為此,《第十交響曲》依然是音樂史上最具挑戰與魅力的遺作之一,TSO 的演出將這部作品從手稿的塵封中解放,呈現給現代聽眾。
文/李欣恬(資深藝文記者、北藝大音樂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