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適逢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 (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 逝世50週年。國際間,對於這位二十世紀最重要、演出作品次數最多的音樂巨擘,各有不同的致敬與紀念方式。以樂季為經、以藝術節為緯,世界各地,紀念蕭斯塔科維契的方式將陸續展開。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以下簡稱「TSO」) 為向蕭斯塔科維契這位二十世紀音樂巨擘致敬並與國際樂壇脈動同步,將為樂迷端出一場場的蕭氏經典,來紀念這位二十世紀來自於俄羅斯的作曲大師。回顧TSO的歷史演出紀錄,首次出現蕭斯塔科維契交響曲是在1980年10月16日於國父紀念館,由陳秋盛指揮的《第九號交響曲》 (Op. 70)。距離蕭氏1975年逝世後僅五年的時間,足見當時,這位出身於冷戰時期的當代蘇聯作曲家,國際樂壇對他的重視與關注。近年,TSO在桂冠指揮殷巴爾領軍下,於2021年演出《第五號交響曲》(Op. 47)。2023年演出《第十三交響曲》(Op.113) 、《第十號交響曲》 (Op.93),2024年上半年《第九號交響曲》(Op.70),下半年即將再次推出《第五號交響曲》,《第十一交響曲》(Op.103)、《第十五號交響曲》(Op.141),2025年則推出《第七號交響曲》(Op.60)、《第八號交響曲》 (Op.65),以及《第四號交響曲》(Op.43)。TSO正不斷地攀越高峰,朝向一個又一個里程碑邁進!相當值得期待。
桂冠指揮殷巴爾為當代詮釋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 1824-1896) 、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1911),以及蕭斯塔科維契聞名的國際指揮大師。繼「布魯克納200」同時將啟動二十世紀音樂巨擘—蕭斯塔科維契系列,透過線上策展與專欄分享平台的方式,讓古典樂迷得以透過TSO的網站主題規劃,延伸出多元與全面的認識。 交響曲,從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馬勒,再到蕭斯塔科維契一路看來,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馬勒的九部交響曲與一部未完成,以及蕭斯塔科維契的十五部交響巨作,留下的歷史印記,說的不只是音樂家個人的音樂生涯,更是時代的故事。這裡面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有英雄有勝利;有頌讚有追悼;有寫意有寫實。還有,有志未竟,後世就算以AI人工智慧模擬,也無法達成原汁原味的「未完成」。 綜觀蕭斯塔科維契一生十五大交響曲,嚴謹卻不失曲趣,通俗卻不流俗。在機智、活力、吶喊、詼諧、真摯,愉悅、激昂與淡然中,更多的是他對於和平與希望的深切冀盼。以交響曲為例,深受史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 1873-1971) 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以及馬勒的後浪漫主義影響,在素材、節奏與配器等音樂寫作技巧上,不賣弄玄虛、但卻被當權者多次貼上離經叛道與思想審查的標誌。一生因著政治干預,起伏擺盪的蕭斯塔科維契,在險惡的時代裡,服膺、機鋒、反諷成了他特有的藝術表現與生存之道。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自由的天空下,在共融永續、希望首都的您我,將透過蕭斯塔科維契的音樂作品與「蕭斯塔科維契專題」特別企畫的策劃,我們希望從聆聽、閱讀、演繹到詮釋,帶您以「當代之心、時代之眼」隨著達人們,與殷巴爾領軍的TSO,一同探索發現這位二十世紀的音樂巨擘更多不同面向。探究、浸淫在大師指揮下的巨擘—蕭斯塔科維契與他的時代裡,藝術世界裡的幻化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