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音樂,始終是最超凡的藝術形式之一;她帶領我們穿越過去,喚起你我從未經歷過此時彼刻,透過錄音留聲,紀錄的豈止於情感。而聆聽亦不止於現場,透過錄音所存之時代留聲,以音樂來場穿越,一同沉浸與解開值得深究的謎團。蕭斯塔科維契的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正是這樣一部作品。
從音響美學來探討蕭斯塔科維契的交響曲作品,進入第二篇。這回,我們將從第十一號交響曲切入,選擇了四張經典版本分享。分別選擇了最接近原汁原味的「鐵幕指揮帝王」—穆拉汶斯基(Eevgeny Mravinsky,1903-1988)與列寧格勒愛樂(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同時也是全球公認的詮釋權威組合。其次,曾受到留聲機雜誌 (Gramophone) 評選肯定,海汀克(Bernard Haitink, 1929-2021)與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1985年的錄音版本。最後兩張專輯,我們選擇了詮釋蕭斯塔科維契作品之名家「音霸」—殷巴爾與維也納交響樂團,以及德國西南德廣播(SWR),兩套經典版本。
命運的反芻、革命的迴聲。透過不同的指揮洗禮詮釋,蕭斯塔科維契的G小調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在音響達人之耳,將繼續為您「采點」聆聽,以不同的方式欣賞作品在不同指揮詮釋「亮點」。本篇依舊請到資深專輯製作人與樂評人,2024年第35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入圍的施迪文先生為我們繼續提點分享,從原汁原味之權威組合到老蕭作品之詮釋名家,究竟從音響美學的角度上,第十一號交響曲您還可以怎麼聽出別於現場的精彩。
蕭斯塔科維契的前半生,是在蘇聯的歷史,硝煙、恐懼及政治威脅中度過,他於創作的第十一號到第十三號交響曲,被稱為「革命三部曲」。這三部作品是他對蘇聯革命史的一次總結,動機是為慶祝蘇聯「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其中G小調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Op.103, "The Year 1905"),描述1905年1月在列寧格勒冬宮前發生的「血腥星期日(Bloody Sunday (1905))」;自此之後俄國人對帝俄失望,成為日後革命洪流的肇端。全曲以敘事手法展開,四個樂章分別為「冬宮廣場(Adagio (The Palace Square))」、「一月九日(Allegro (The 9th of January))」、「永恆的記憶(Adagio (Memory Eternal))」及「警鐘(Allegro non troppo (Tocsin))」,且以不間斷演奏來呈現全貌。整首交響曲貫串多首革命歌曲為主題,給當年聽眾帶來了高度熟悉感,首演相當成功,成為蕭斯塔科維契晚年最受歡迎之經典。
近年,這首第十一號交響曲越來越受到各大樂團的重視,常被排入巡迴及樂季的演出清單中。究其原因,在於中年後的蕭斯塔科維契對管弦樂技法掌握已達爐火純青,他反其道而行,以不同於早期交響曲的內化性格,反而把聽覺效果發揮到極致,震攝心靈又飽含畫面感,素有「沒有電影的電影配樂」及「電影化交響曲」美譽。作品本身非常考驗指揮對樂曲結構的掌握力、對場面的調度力以及樂團的合奏默契,就唱片而論其更是錄音師技術的試金石。總言之,這是部無論在音樂廳或錄音場地,均能讓表演者汗流浹背、神經緊繃之作,也是部讓聆聽者脊背發麻且大呼過癮的交響曲。
Shostakovich: Symphonies, The Song of the Forests
Leningrad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Ivan Petrov, Boys Choir of the Moscow State Choral School, Vitaly Kilichevsky, USSR State Academic Russian Choir
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Evgeny Mravinsky
Release Date: 2004-01-01
Label: Melodiya
Length: 7 hours 6 minutes
版本試聽:請點這裡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11 in G minor, Op. 103 'The year 1905'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Bernard Haitink
Release Date: 1985-01-01
Label: Decca
Length: 61 minutes
就錄音上與穆拉汶斯基版相對的,是海汀克(Bernard Haitink, 1929-2021)與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1985年錄音版,這個組合的蕭氏交響曲錄音曾獲留聲機大獎的肯定,音響效果評價相當之高。總體錄音勝在音場相當寬闊呈現出豐富層次、低音弦演奏的中低音域札實,銅管吹出的高頻也亮眼不刺耳,而且定位精準,鼓聲敲擊的形體不過分巨大,在大型系統上甚至能聽到滾動而來的極低頻,將杯中水震出波紋亦不在話下。此一發行一直是追求音響效果玩家的首選,不過這僅限於中價位以上版本,低價位版因為重製時的過度壓縮,成果已和原始錄音天差地別,重要的變化在於其音場變得相當靠前,寬度也被限縮而讓樂團變得侷促,且總奏時更因此音壓過大令人有喘不過氣之感。總之海汀克版證明了一件事:好的錄音帶你上天堂,過度後製作反而讓你進套房,甚為可惜。
Shostakovich: Symphony '1905 God' No.11
Wiener Symphoniker, Eliahu Inbal
Release Date: 2010-01-27
Label: Denon
Length: 62 minutes
版本試聽WS:請點這裡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11 in G Minor, Op.103 'The Year 1905'
SWR Symphonie-orchester, Eliahu Inbal
Release Date: 2021-03-19
Label: SWR Classic
Length: 58:14
版本試聽SWR (Live):請點這裡
斯圖加特音樂廳, 2018年11月
版本試聽SWR:請點這裡
除上述兩位指揮的知名演奏外,另一被視為蕭斯塔科維契交響曲的詮釋大家,就非殷巴爾(Eliahu Inbal, 1936-)莫屬。殷巴爾一共有兩份蕭氏第十一交響曲錄音發行,一是與維也納交響樂團的錄音版,另一為2018年與德國西南德廣播(SWR)交響的現場版。其中與維也納交響樂團的合作,殷巴爾顯然因是純錄音的關係,更強調音樂的動態對比,也更重視樂團的均衡,演奏速度也相當合理,務使演出更有畫面感。這版錄音一直少見於市場,其錄音品質屬於水準之上:音場寬度夠、縱深佳,聲音解析力夠,高低頻延伸性也不差,不過細節較少、樂團結構稍見鬆散,銅管與打擊樂形體也偏大,加上驅動力也較弱,小型音響系統上或許聽不出來,但大型系統就會略顯不足。至於殷巴爾與德國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的演出錄影就明顯不同,總體而言音質相當具有平衡感,樂團音色也相當漂亮,還有爆發力也非常強,重點是搭配上細膩運鏡的高畫質影像,更能表現大師領軍時的自信從容,也就更有說服力,臨場氛圍自然是值得仔細品味。
多年來,蕭斯塔科維契第十一號交響曲的魅力,始終來自其出色的敘事力與音響效果。而想要真正體會這樣的震撼,若能親臨現場,那絕對是首選;不過若無機會,所現行隨處可見的高畫質影音也是另一優質選擇。近年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1932-)、久石讓 (Joe Hisaishi, 1950-) 以及漢斯.季默(Hans Zimmer, 1957-)等電影配樂大師的電影音樂會相當流行,證明瞭觀眾對於視覺與聽覺雙重享受是肯定的,所以就請由此曲開始,去感受蕭斯塔科維契音樂中「沒有電影的電影配樂」,與眾不同的獨特魅力。
施迪文
資深專輯製作人、樂評人。
第35屆傳藝金曲獎,以《映畫.臺灣》專輯與李美文、饒瑞舜共同入圍最佳專輯製作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