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號交響曲創作於1901至1902年,是一部關乎「死」又指向「愛」的作品。
1901年2月24日,馬勒白天在金廳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布魯克納第五號交響曲,晚間在宮廷歌劇院指揮《魔笛》 (Die Zauberflöte)。當天深夜,因宿疾發作導致大出血,緊急找來醫師為他手術止血。醫師駭歎:「我若晚半小時到,您恐怕就沒救了。」3月4日又動了一次手術,隨後長時間休養,4月初才回到歌劇院工作。6月4日再次手術,隔天前往麥爾尼克(Maiernigg),暑假開始。
這個暑假創作成果豐碩,一共寫了八首樂團歌曲和三個交響樂章(第五號)。「死」是重要主題:其中六首歌曲和死亡關係密切,第五號交響曲第一、二樂章亦籠罩死亡陰影。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Trauermarsch)令人印象深刻地由獨奏小號的「號召」開啟。樂章大致分成ABABA五段,A段如儀式般嚴肅,B段則以不斷增強的表現力為特色。地獄般狂熱的第二樂章比第一樂章更宏偉,且如同大多數交響曲的首樂章,以奏鳴曲式構成。馬勒在手稿上也將此樂章標記為「主要樂章」(Hauptsatz)。就此觀之,第一樂章某程度上就像是個送葬進行曲風的超長導奏。第二樂章最令人驚豔的設計是再現部結尾處一段天外飛來的聖詠。在這陰鬱的樂章中,突然迸出這麼個光明正向的聖詠,不禁讓人想起描繪「從地獄到天堂」(Dall'Inferno al Paradiso)的第一號交響曲終樂章。然而,不同於第一號終樂章,第五號第二樂章的聖詠並未領我們上天堂,它只是來自另一世界的異象,沒能帶來真正改變。聖詠退場後,災難性高潮帶出鬼魅結尾。
相對於第一、二樂章的死亡意象,馬勒形容詼諧曲(Scherzo)第三樂章是:「人們處在白晝光輝裡,站在人生最高點。」他稱此樂章是「彗星尾巴」:「它已被揉透了,再無任何細粒保持原樣。每個音符都充滿活力,一切都在迴旋舞中旋轉著。」馬勒特別在此樂章安排首席法國號手擔任「必備法國號」(Corno obligato),在多個段落擔綱獨奏。
1901年11月7日,41歲的馬勒遇上了22歲的阿爾瑪.辛德勒(Alma Schindler, 1879-1964),兩人很快陷入熱戀,並於12月23日訂婚。極受歡迎的稍慢板(Adagietto)第四樂章,應就是在這期間完成的。這個抒情動人的稍慢板是馬勒寫過編制最精簡的交響樂章,僅使用了豎琴和弦樂。根據荷蘭指揮家孟格堡(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的註記:「稍慢板是馬勒給阿爾瑪的愛情宣言!他用樂章手稿代替書信寄給了她,沒有多做解釋。她看懂了,回信說:快來找我!兩人都這麼告訴我!」此註記的真實性可在音樂裡找到佐證:馬勒在樂章中段引用了《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1865,以下簡稱《崔斯坦》)的「凝視動機」(Blickmotiv),並多次自由運用。在探究「愛」與「死」的諸多作品中,華格納的《崔斯坦》最是刻骨銘心且影響深遠。順道一提,馬勒在維也納擔任總監十年間,指揮演出《崔斯坦》共45場次,創作第五號的1901至1902年演出近10場次,1903年2月和藝術家羅勒(Alfred Roller, 1864-1935)合作推出的《崔斯坦》新製作,更是轟動一時。
馬勒和阿爾瑪於1902年3月9日結為夫妻。1902年暑假,馬勒在阿爾瑪協助下完成第五號交響曲。輪旋終曲(Rondo-Finale)第五樂章在主題素材方面和稍慢板緊密相連,且帶著和第一、二樂章完全相反的光明氛圍。這是個具奏鳴曲式特徵且包含許多賦格樂段的輪旋曲,整個樂章幾乎從頭到尾都保持在大調上,最大高潮出現在接近結尾處的聖詠重現,樂曲最終以不斷加速的熱烈情緒收尾。
音樂哲學家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認為和前三個樂章相比,終樂章實在太過輕浮:「馬勒是個差勁的正向思考者。……他徒勞無功的歡呼音樂反倒揭露了歡呼的面具,他對『美滿結局』的無能為力令其淪為鬧劇。」這番嚴厲批判或許不是人人同意,但不得不承認,作為一部關乎「死」又指向「愛」的作品,第五號光輝燦爛的終曲實在相當刺眼。別忘了,伊索德與崔斯坦可是亟欲擺脫「明亮白晝的照耀」,渴望「獻身死亡」,好在「神聖昇華的愛之夜」裡,「永遠合一」。
撰文/張皓閔(夜鶯基金會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