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蕭斯塔科維契(1906-1975;以下或簡稱蕭氏)逝世後第四年,俄國記者兼音樂學者所羅門.沃爾科夫(Solomon Volkov)在美國出版作曲家的回憶錄《證言》(Testimony:The Memoirs of Shostakovich),轟動國際,短短幾年譯本多達三十種,傳記之受重視,二十世紀古典樂壇無出其右。蕭氏顛覆過去形象,直言頂撞當局,把過去的自己形塑為表面愛國、內裡反黨,厭世憤懣的雙重人,而他的作品在頌揚革命中實暗藏批判、諷刺或自嘲的訊息。
但成書背景與寫作方式引發滔滔爭議,多年不絕。首先,書乃沃爾科夫移民美國後出版,他對蘇聯的政治態度是否預設寫作趨向?其二,俄文原版從未面世,莫非有難言之隱?其三,蕭氏受訪於體弱暮年,能否確保言說品質?其四,蕭氏在訪談稿的每章首頁簽名,但無由確定後續內容的真實性。
出版翌年就有人提出挑戰,蕭氏遺孀及幾位重要的國內作曲家咸表附和,但也有親友出面捍衛,特別是移居海外者,譬如蕭氏的長子馬辛,以及與他密切的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質疑與辯護的兩方攻防不輟,長年的爭議牽動西方輿論,樂迷與研究者益發重視蕭氏對其作品及官方意見的私自看法,更好奇公開的說法底下,不足為外人道的小敘事。
1994年,伊莉莎白.威爾森(Elizabeth Wilson)出版《蕭斯塔科維契:一生的回憶》(Shostakovich: A Life Remembered)[1],為西方理解與詮釋蕭氏的作品提供了人格、性格、情感與認知等心理層面的珍貴資料。威爾森受時代眷顧:1988至1990年初她在蘇聯進行訪談時,正值末代總書記戈巴契夫推行開放政策,人心亟思掙脫束縛,民主化的期待洋溢社會各界,受訪者大都樂意分享,她因而獲致許多第一手資料。本書最大的貢獻之一是Isaak Glikman(1911-2003)的受訪;1931年他與蕭氏結識後便成為後者的文學顧問與私人秘書。蕭氏幾乎把兩人間的通信當日記在寫,Glikman最清楚蕭氏在每個創作階段的想法與作為公眾人物的心理。
威爾森不觸及作品的分析與詮釋,其研究乃圍繞蕭氏重要的人生階段、創作及事件。她訪談親友與相關音樂人,或給定主題,由他們書寫回憶文章。佐以歷史脈絡、官方態度與蕭氏的因應之道,讀者理解的視角因而獲致前所未有的立體性。譬如關於蕭氏一生的轉折點—1936年1月26日史達林去看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中途離席,真理報為文批評此劇「一團混亂,哪是音樂」後的一連串效應,威爾森以38頁篇幅、16位事件見證者與蕭氏的通信或回憶,詳述事件經過、友誼的背叛與試煉、第4號交響曲的首演被迫中止、瀕臨牢獄之災的驚恐、蕭氏的心理跌宕與如何做出回應,及於第5號交響曲的絕處逢生,一幕幕有著真實人際互動、情感流動與命運交織的人間劇場遂鋪展而開。其中,最具音樂史意義者,應屬剛出道的偉大指揮家穆拉汶斯基(Yevgeny Mravinsky,1903—1988)被交辦任務後,與蕭氏在第5號交響曲首演前的互動。
穆氏講求細節而蕭氏尤不喜析論其非標題性作品。穆氏窮追猛問,亦僅能從蕭氏有一搭沒一搭的應答中,揣摩第5號交響曲的主體性、文學性與意象。最讓穆氏困擾的是速度--原稿並無標示,兩人討論時他故意在鋼琴上亂彈一通,逼得氣急敗壞的蕭氏給出想法。初開始,蕭氏畏懼這種追究方式,認為探細過度,反損全貌。但合作到第五天,作曲家滿心折服地承認:指揮家不應只是像夜鶯般唱歌。穆氏日後之能成為詮釋柴可夫斯基及蕭氏作品的權威,可見一斑。
研究方法紮實、態度誠懇,且受訪者遍及蕭氏重要人際網絡,Elizabeth的著作因而受到廣泛援引。據此基礎,優秀樂評人溫蒂.蕾瑟(Wendy Lesser)得能深刻探索蕭氏的弦樂四重奏。蕾瑟爬梳身世、診察個性,2012年出版的《靜默之聲:蕭士塔高維契與他的十五首弦樂四重奏》(Music for silenced voices: Shostakovich and his fifteen quartets )[2]極有穿透性地詮釋每首作品,並為之立傳。她彌補了威爾森的缺憾,成功讓幾位親友受訪,要者有蕭氏的遺孀伊琳娜、長子馬辛、桑德林( 1940年代曾任穆拉汶斯基的助理指揮) 、伊格納特(其父為異議作家索忍尼辛)、席琳絲卡雅(其父席林斯基是1922、23年成立於莫斯科的貝多芬四重奏創始團員,該團首演了13首蕭氏四重奏),外加幾個重要四重奏的6位團員。
第5號交響曲首演成功後,蕭氏在劫後餘生、餘悸猶存又屈辱內傷的複雜心理狀態下寫出第一首弦樂四重奏。此後,每一首弦樂四重奏便像是蕭氏公眾型大作的幽深回音。蕾瑟覺得,管弦樂團像是大型社會,每人失去個性,突出個性者唯自我中心的獨奏家,而弦樂四重奏裡人人平等、相互引領,代表的是一種現實政治中不可能存在的雅典式民主,更能吸引蕭氏的探索動機。桑德林受訪時比較蕭氏的弦樂與管弦樂作品,認為前者是他最個人化、最動人的音樂表達,是他對朋友說的話,而後者則是對全人類的訊息。」古典音樂愛好者當中,認定蕭氏四重奏的藝術性遠高於交響曲者不在少數。
從書信往來與憶述中,蕾瑟印證蕭氏四重奏的創作確有其私密性,但她也注意到它們在公眾間引發的強烈共感。第八號弦樂四重奏最常被演奏與研究。1960年7月親臨首演現場的俄羅斯人,蕾瑟寫道,理解這個音樂是「關於他們自己在某個特定歷史時刻的絕望感。」她甚至認為,聆聽四重奏全集的各國人氏也當有此感受。蕾瑟指出第八號之受關注,與蕭氏被迫加入蘇共有關;入黨後三天,作曲家超速完成這首「人們很容易把接收者的自傳性與創作者的自傳性混為一談」的作品,「並感受到作者的悲劇性情緒。」。
但以私密性切入,容易得出蕭氏的交響曲較欠缺靈魂的結論,且暗示唯有個人主義才是藝術創作的真正主體,而蕭氏自1936年起所受的幾次批判更全屬無妄之災。2004年,指揮家兼音樂學者里昂‧波特斯坦(Leon Botstein)在他的論文《傾聽蕭士塔高維契》(Listening To Shostakovich)中嚴肅看待真理報那篇專文, 指醒我們:1930年代不惟蘇聯國內,美國及歐洲的知識界都有高端藝術如何向下走,既能讓平民百姓領受同時無損音樂性的反省與實踐。歐洲有Kurt Weill、Hanns Eisler 及早期的Arthur Honegger 為例,美國則以Aaron Copland為代表。而以蕭氏之支持社會主義革命,他並非不能理解真理報的批評。Botstein指出,蕭氏並非呼攏以過耳即忘的作品,而是寫出能親近一般人又「充滿喜悅、英勇氣概、史詩性場景與歡慶」的交響曲。
但在音樂中隱約閃爍的反抗訊息與存在主義式嘲諷又怎麼說?蕭氏在通信中透露寫作過程的不快並暗示玄機,當代樂評更指證例例。Botstein認為這是自我批判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內心受創;蕭氏的偉大之處正在於超越官方的批判與期待,又以高明的技法安撫受辱的心情,且無損於作品的完整,甚至因而賦予作品獨一無二的氣質與魅力。超越與受辱這兩條線索或交織或輪替,幾乎貫穿蕭氏在1936年之後的作品,無論交響曲、協奏曲或室內樂。
英國指揮家馬克.威格爾斯沃思(Mark Wigglesworth)是蕭氏眾多追隨者之一,BIS出版了他指揮的15首蕭氏交響曲,其中一張CD(BIS-1643)收錄第一及十五號,頭尾兩首作品相隔45年,相連聽之,幾無跳接感。第一號結束續接第十五號開章,活力未減,更增俏皮感,似是前者第一樂章的變奏性輪迴:難道是作曲家返老還童地宣示生命內在的一致性?蕭氏還頻繁挪引前輩作曲家及自己過去的作品片段,是否隱喻他的藝術基因並慶祝人格的終極勝利?
Shostakovich: Symphonies Nos. 1 & 15
Netherlands Radi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Mark Wigglesworth
Length: 79 minutes
Label: BIS
Release in 2014
意圖解析引用之意者,常在兩個片段打轉,一是葛令卡的歌曲《莫對我徒勞試探》(Do not tempt me needlessly),另一為羅西尼的《威廉.泰爾》序曲末段主旋律。前者暗諷蘇聯的文藝檢查官,還是提醒聽眾莫掉進意義的陷阱?後者是象徵意志的自由吧!眾所周知,威廉·泰爾是拒絕屈從獨裁統治的農民英雄。但威格爾斯沃思提醒,這個旋律應是蕭氏的童年記憶,當時不僅一般人朗朗上口,後來成為蘇共總書記的史達林也歡之喜之;所以實則暗諷自由的失落嗎?或可能蕭氏在暮年之際想起同樣活得太久的羅西尼;自己飽受審查的折騰,而他景仰的前輩在創作高峰後與憂鬱症搏鬥,下半輩子幾乎停產,兩人都備受煎熬啊。也許蕭氏想說的更簡單:糾纏了他一輩子的超越與屈辱,終於合一了。
[1]編者注:伊莉莎白.威爾森(Elizabeth Wilson)大提琴家。出生於倫敦,曾於英國、中國、美國求學,後轉往莫斯科音樂院於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2007)門下深造。回到出生地之後,開始了教學與演奏生涯,並執筆寫作。其著作於臺灣已發行有《杜普蕾的愛恨生死》(Jacqueline du Pré: Her Life, Her Music, Her Legend )(聯經出版)。本文提及之《蕭斯塔科維契:一生的回憶》(Shostakovich: A Life Remembered)在臺尚無發行資訊。
[2]編者注:臺灣發行資訊《靜默之聲:蕭士塔高維契與他的十五首弦樂四重奏》作者:溫蒂.蕾瑟(Wendy Lesser),譯者:朱得嘉。啟明出版,ISBN13:9786269782420。
鍾永豐
筆者為詩人、作詞人、音樂製作人及文化工作者。曾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高雄縣水利局長、嘉義縣文化局長、臺北市客委會主委及臺北市文化局長。
曾獲2005、2007年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2022及2023年以散文集「菊花如何夜行軍」獲台灣文學獎及金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