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蕭斯塔科維契的其他晚期作品相比,第15號交響曲絕對是他最古怪的作品之一。有點諷刺,但不像那描寫著種種死亡肖像的第14號交響曲那樣刻骨銘心的苦與辣;有點陰暗,卻也不到第15號弦樂四重奏那樣沉重哀戚;有點神秘,又不若中提琴奏鳴曲那樣混著閃亮與魔幻的憂鬱。
木管和打擊樂器在這首交響曲的獨特聲景中相當突出。木管從頭到尾有著滿滿的戲份,多種排列組合創造出時而詭譎,時而溫柔的音色;值得一提的是,蕭斯塔科維契沒有在配器中用到他很常賦予重要角色的英國管,也難得地沒有倍低音管和低音豎笛,在在為此曲增加了點神祕感。另一方面,打從樂曲開頭的第一個聲音,似乎就預示著打擊樂即將扮演的重要角色——是的,蕭斯塔科維契用上了多達13種打擊樂器(!),紮實地為這謎樣、沒有天鵝之歌氣氛的交響曲敲入許多異樣的色彩。
Shostakovich: Symphonies Nos. 1 & 15
Works
Conductors
Groups & Artists
Length: 76 minutes
Recorded in 1992
Released in 1995
儘管第15號交響曲已是蕭斯塔科維契過世前四年的陰鬱作品,北市交之桂冠指揮殷巴爾(Eliahu Inbal, 1936-)1992年與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在DENON的錄音並不因此演奏得眉頭深鎖,暗自神傷似的,而是大師一貫明快的直球對決,流暢而不冷冽。首二樂章或輕盈、或諧謔的木管,後二樂章或鏗鏘、或陰森的銅管,全都拳拳到肉;該大鳴大放,該尖銳訕笑,團員都沒在客氣的。誠然,維也納交響不是維也納愛樂,他們沒有後者飽滿滑順的光澤,也沒有傳統俄國樂團的渾厚,但他們比起背著傳統包袱的維也納愛樂更敢衝,更不畏懼冒險,發出令人不禁抓緊椅子邊緣的懾人聲響,但無論怎麼衝,都在殷巴爾精準的控制之下。
World Premiere Recording
SHOSTAKOVITCH SYMPHONY NO:15
Work
Conductor
Group & Artists
(The Moscow Radio and Television Symphony Orchestra)
Length: 70 minutes
Released in 1972
情感方面,或許我會更「享受」作曲家之子,也是本曲首演指揮的馬克辛.蕭斯塔科維契(Maxim Shostakovich, 1938-)在第二樂章慢板的稍微沉溺,和第四樂章的帕薩卡利亞(Passacaglia)中層層堆疊的張力,或至少為本曲留下了三個精彩版本的桑德林(Kurt Sanderling, 1912-2011)的自然流露,以及對樂曲結構恰到好處的拿捏。但殷巴爾的爽朗不造作,聽來也相當具有衝擊力,特別是他營造旋律線和解構的功力了得,樂句間的脈絡、情緒和走向,聲部間的對位都清楚浮現,相較於某些裝神弄鬼過頭的版本,更顯真摯動人。
Shostakovich: Symphonies Nos. 1, 5, 6, 8, 10, 15
Berlin Symphony Orchestra, Kurt Sanderling
Length: 4 hours 45 minutes
Recorded at Studio Christuskirche, Berlin
Recording: Berlin, Christuskirche, 1978
Released in 1977
Length: 67 minutes
Released in 1992
Kurt Sanderling,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Length: 74 minutes
Live recordings: Berlin, Phihamonie.1997 & 1999
Released in 2006
殷巴爾大師長年在日本樂壇耕耘,從他一系列指揮東京都交響樂團的錄音中,樂團驚人的合奏水準和漂亮的音色,不難領略為何他願意常駐東洋。2016年,殷巴爾大師在相隔24年後再度錄製蕭斯塔科維契第15號交響曲,合作的便是此團。
東京都交響樂團有著一種透明度高、織理清晰而紮實的聲音,精幹、雄壯而不粗獷的骨架。聆聽時,我盡量不帶入太多對日本的刻板印象,但某些聲音特質確實跟大部分都歐美樂團是有著顯著差異的:這是演奏得筆挺、不張狂,但絕不冰冷,而是認真精準到發燙的詮釋。這個樂團能動能靜,有強大的爆發力和衝勁,也能穩定安份的輸出能量,讓音樂理智地從步步進逼到天崩地裂。在EXTON超級發燒的錄音加持下,猛的不是音場有多寬闊、中、高、的低頻有多均衡,而是每一件管樂器(還不只是每一個聲部)的音色差別之細緻都清楚分明,但絕不刻意突出。
比起四分之一世紀前的錄音,錄音時邁入八旬的殷巴爾在各個面向都達到了一種複雜的平衡:有音色上的,有情緒上的,有結構上的,有速度上的,值得令人一再玩味。對樂譜的解讀方面,不論是形塑結構、速度設計或音色調配,比起先前的錄音皆有更多活潑豐富的想法。
尤其動人的是第四樂章。從那引用自華格納《尼貝龍指環》的神秘樂句開始,逐漸堆積到8分鐘左右那崩毀性的高潮,那集合著厭世、疲憊、索然,好像卻又不得不的奮力仰天長歎,力量之大很難不為之 撼動。
Shostakovich: Symphony
Symphony No.12, No.15
Length: 79 minutes
最後回到音樂本身。第15號交響曲中最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莫過於蕭斯塔科維契對貝多芬、羅西尼和華格納音樂或隱晦,或直白的引用。過去的我總執著於尋找並比較各方學者的分析,思考背後可能的意涵。但不知為何,越是隨著時間對樂曲更加熟悉,就越不會再去想那謎題之解。或許就如作曲家對摯友所說:「我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要引用那些音樂,不過我就是無法,無法,不引用它們。」而像殷巴爾直白,不加油添醋,「讓音樂自己說話」的指揮,正是適合拉回汲汲於尋找可能不存在的答案的人們,讓我們正視樂譜本身的一帖良藥。
編者注:
作者朱得嘉,台中人,牙醫師。左耳聽器樂,右耳聽歌劇,無可救藥,也拒絕被救的重度愛樂成癮者。三日不聽音樂便覺面目可憎,並持續進補實體唱片以維持生命能量之所需。
近期譯著:《靜默之聲—蕭士塔高維契與他的十五首弦樂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