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巴爾讓「老蕭」反樸歸真
指揮「老蕭」(蕭斯塔高維契)交響曲超過五十載,殷巴爾絕對是當代最懂「老蕭」的權威大師。我何其有幸,能在音樂廳現場聽他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老蕭」最後一首(第十五號)交響曲,那是聆樂生涯的一大機緣。
蕭斯塔高維契第十五號交響曲創作於1971年六月,當時大師健康狀況已經亮起紅燈,而且他在交響曲創作已經打破「九」的魔咒,立下十四首的標竿之作,為何還執意要再寫一首交響曲呢?
這首「收官之作」,不同其他後期交響曲,沒有加入人聲,樂器演奏多獨立錯落,編制返樸歸真,回歸室內樂質感,第一樂章羅西尼〈威廉泰爾〉主題旋律穿插其間,戲謔十足。最後一個樂章有深刻的哀思,彷彿一種告別。
許多人好奇,為何在最後一首交響曲,「老蕭」要引用羅西尼、華格納甚至自己過往的片段呢?蕭斯塔高維契根本不回答,不解釋也不說明。我個人認為這是大師最後回顧自己創作生涯,他已經「從心所欲不逾矩」,信手拈來,把自己愛的幾段旋律與樂念放入,這是最後的反璞歸真。
從此點來看,殷巴爾完全通透了「老蕭」。他指揮這首曲子,完美重譯了大師向交響曲世界告別的身影。第一樂章,〈威廉泰爾〉的主題旋律很輕,迅速隱沒在樂團聲部裡,好友建凱百思不得其解,我卻以為殷巴爾得到作曲家內心的箇中三味,他不要聽者執著在〈威廉泰爾〉,而是要走進音樂的更深層。
第二樂章非常深沉,北市交的首席姜智譯、大提琴首席簡荿玄,各自展現了「名人技」,拉出了濃烈風格的琴音,加上法國號等銅管紮實豪邁的支撐,無間斷地過渡到第三樂章,殷巴爾讓北市交發揮極佳的韌性與彈性,最後五小節由鈴鼓、響板、木魚、木琴演奏的結尾,奇突苦澀兼具。
終樂章一開始就可以聽到華格納《指環》中的命運動機,甚至包括《諸神的黃昏》中的《齊格菲送葬音樂》的節奏,及《崔斯坦與伊索德》的開頭音型。殷巴爾特別讓我感受到他的「嚴肅」,尤其在結尾,穿插打擊樂器喧囂的靜謐沉思,格外有種傷感,這確實是專屬蕭斯塔高維契的告別:嚴肅但諷刺,認真就輸了。
我想起小說家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書中最後幾句:「別了。朋友。我不說再見。我在別有深意的訣別式中道過再見了。那時我道別,感覺很悲哀、很寂寞、很決絕。」
這種深沉地,無力的哀傷與告別,也同樣出現在上半場布列頓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現場聽,感動不已,小提琴如泣如訴,宛若告別。我深深體會這首曲子確實是傑作,搭配「老蕭」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別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