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認識TSO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簡介
桂冠指揮
首席指揮
團長
副團長
交響樂團成員
駐團藝術家
大事紀
業務職掌
組織架構
布魯克納200
殷巴爾&TSO布魯克納200特別企劃
TSO布魯克納音樂會
布魯克納小傳
線上巡禮
殷巴爾的布魯克納專輯
殷巴爾的音樂筆記
藝文好友真心分享
布魯克納樂章漫遊
蕭斯塔科維契專題
開門見山話老蕭
跟著達人探老蕭
蕭斯塔科維契與他的作品
殷巴爾、TSO與蕭斯塔科維契
巡禮寰宇看老蕭
音樂會
2025樂季
購票與優惠
歷年演出資訊
推廣教育
TSO附設青年管弦樂團
育藝深遠
文化就在巷子裡
校園音樂工程
明日之星
潮牌古典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TSO新聞稿
文宣品及出版品
購買出版品辦法
有聲出版品
行政資訊
政府資訊公開區
聯絡我們
常見問答集(FAQ)
申請案件
推薦連結
上方連結
網站導覽
English
陳情系統
下方連結
聯絡我們
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策
著作權聲明
分享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分享至 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Plur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email[另開新視窗]
:::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上方連結
網站導覽
English
陳情系統
字級
小
中
大
分享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分享至 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Plur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email[另開新視窗]
Search
搜尋
搜尋
進階搜尋
熱門關鍵字
認識TSO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簡介
桂冠指揮
首席指揮
團長
副團長
交響樂團成員
駐團藝術家
大事紀
業務職掌
組織架構
布魯克納200
殷巴爾&TSO布魯克納200特別企劃
TSO布魯克納音樂會
布魯克納小傳
線上巡禮
殷巴爾的布魯克納專輯
殷巴爾的音樂筆記
藝文好友真心分享
布魯克納樂章漫遊
蕭斯塔科維契專題
開門見山話老蕭
跟著達人探老蕭
蕭斯塔科維契與他的作品
殷巴爾、TSO與蕭斯塔科維契
巡禮寰宇看老蕭
音樂會
2025樂季
購票與優惠
歷年演出資訊
推廣教育
TSO附設青年管弦樂團
育藝深遠
文化就在巷子裡
校園音樂工程
明日之星
潮牌古典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TSO新聞稿
文宣品及出版品
購買出版品辦法
有聲出版品
行政資訊
政府資訊公開區
聯絡我們
常見問答集(FAQ)
申請案件
推薦連結
:::
首頁
音樂速記簿
【演後回聲】殷巴爾、梁喬信與TSO(文/蕭旭岑)
網頁功能
列印內容[另開新視窗]
注音
【演後回聲】殷巴爾、梁喬信與TSO(文/蕭旭岑)
殷巴爾讓「老蕭」反樸歸真
指揮「老蕭」(蕭斯塔高維契)交響曲超過五十載,殷巴爾絕對是當代最懂「老蕭」的權威大師。我何其有幸,能在音樂廳現場聽他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老蕭」最後一首(第十五號)交響曲,那是聆樂生涯的一大機緣。
蕭斯塔高維契第十五號交響曲創作於1971年六月,當時大師健康狀況已經亮起紅燈,而且他在交響曲創作已經打破「九」的魔咒,立下十四首的標竿之作,為何還執意要再寫一首交響曲呢?
這首「收官之作」,不同其他後期交響曲,沒有加入人聲,樂器演奏多獨立錯落,編制返樸歸真,回歸室內樂質感,第一樂章羅西尼〈威廉泰爾〉主題旋律穿插其間,戲謔十足。最後一個樂章有深刻的哀思,彷彿一種告別。
許多人好奇,為何在最後一首交響曲,「老蕭」要引用羅西尼、華格納甚至自己過往的片段呢?蕭斯塔高維契根本不回答,不解釋也不說明。我個人認為這是大師最後回顧自己創作生涯,他已經「從心所欲不逾矩」,信手拈來,把自己愛的幾段旋律與樂念放入,這是最後的反璞歸真。
從此點來看,殷巴爾完全通透了「老蕭」。他指揮這首曲子,完美重譯了大師向交響曲世界告別的身影。第一樂章,〈威廉泰爾〉的主題旋律很輕,迅速隱沒在樂團聲部裡,好友建凱百思不得其解,我卻以為殷巴爾得到作曲家內心的箇中三味,他不要聽者執著在〈威廉泰爾〉,而是要走進音樂的更深層。
第二樂章非常深沉,北市交的首席姜智譯、大提琴首席簡荿玄,各自展現了「名人技」,拉出了濃烈風格的琴音,加上法國號等銅管紮實豪邁的支撐,無間斷地過渡到第三樂章,殷巴爾讓北市交發揮極佳的韌性與彈性,最後五小節由鈴鼓、響板、木魚、木琴演奏的結尾,奇突苦澀兼具。
終樂章一開始就可以聽到華格納《指環》中的命運動機,甚至包括《諸神的黃昏》中的《齊格菲送葬音樂》的節奏,及《崔斯坦與伊索德》的開頭音型。殷巴爾特別讓我感受到他的「嚴肅」,尤其在結尾,穿插打擊樂器喧囂的靜謐沉思,格外有種傷感,這確實是專屬蕭斯塔高維契的告別:嚴肅但諷刺,認真就輸了。
我想起小說家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書中最後幾句:「別了。朋友。我不說再見。我在別有深意的訣別式中道過再見了。那時我道別,感覺很悲哀、很寂寞、很決絕。」
這種深沉地,無力的哀傷與告別,也同樣出現在上半場布列頓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現場聽,感動不已,小提琴如泣如訴,宛若告別。我深深體會這首曲子確實是傑作,搭配「老蕭」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別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