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1月,布魯克納正草擬慢板樂章,他在寫給莫投(Felix Mottl)的信裡敘述:「那天回家時,我感到非常沮喪。當我想到大師不久後將逝去,慢板的升C小調主題便浮現在我腦中。」2月13日,華格納辭世,此時已完成第二樂章中熱烈的高潮段落,唯缺一個結束段(編號X)。布魯克納對華格納的哀悼,直接表現在華格納低音號(Wagnertube)之使用。此特殊樂器僅使用於第二及第四樂章,明顯地與各樂章的創作時間相關。
華格納低音號是華格納為《尼布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想出來的樂器,前身是薩克斯土巴,但改用法國號吹嘴吹奏,可彌補法國號與長號之間的聲音缺口,其音色較法國號低沉柔軟,與法國號的抒情浪漫相對。《指環》中使用四隻華格納低音號,為兩把降B調上低音號(Tenor-Tuben)及兩把F調低音號(Baß Tuben)。本作品中,布魯克納以相同的組合、不同的手法使用在第二、四樂章中。慢板樂章由第一上低音號及中提琴奏出「升C小調主題」開啟,旋律進行方向頗似第一樂章開始獨奏法國號與大提琴的第一主題之遠方回音。其他三把華格納低音號、低音號(Kontrabasstuba)、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以和聲支撐「升C小調主題」,其中,低音號與低音提琴的四個二分音符級進下行係歷史悠久的悲嘆低音音型。第二樂章裡,華格納低音號主要以同一方式在各大段落開始時出現;終曲樂章裡,則多半溶入樂團,成為銅管群低音聲部的一份子。
布魯克納的第七號交響曲裡,慢板第二樂章特別長,應和作曲家以作品悼念華格納有關。另一方面,先寫第一及第三樂章,且第三樂章的開始與完成,在第一樂章的創作期間,應有將第一及第三樂章視為一連續整體的用意,可見作曲家在樂章安排上,似乎正朝「將慢板置於終曲前面」的方向前進,第七號交響曲只是個暖身,並終於在第八、第九號交響曲裡,獲得實現。此外,他將第七號交響曲題獻給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 of Bavaria)─ 華格納的貴人,傳達布魯克納對大師音樂語言的敬仰,那是他在豐碑式交響曲世界裡,奮力向前邁步的一大助力。
(本文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博士)
(轉載自臺北市立交響樂團2024年5月18日音樂會節目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