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蕭斯塔科維契(Dmitriy Shostakovich, 1906-0975)而言,在1970年底要開始創作第十五號交響曲,肯定不是容易的事。當時他擔任蘇聯作曲家協會第一書記,言行都必須符合政治正確,不能犯「形式主義」(要為人民創作,不能只為音樂創作),許多同儕因此認為他失去了藝術家風骨。再者,六十四歲的他,過去幾年曾罹患心臟病和小兒麻痺,健康狀況大受影響,隨時都感受生命即將消失。
這些絕望都被寫到了第十四號交響曲;該作品以十一首關於死亡的詩為素材,留下了十一個黯晦的樂章。不過接續的第十五號,稍微調整了方向,作曲家像是站在人生終點回望,一方面採用傳統四樂章「快—慢—詼諧—快」鋪陳,一方面大量援引前人與自己的創作片段,形成如同回憶錄的作品。
其中引用的片段,最引人注意的是羅西尼(G. Rossini)《威廉泰爾》(Guglielmo Tell)序曲。據說這是蕭斯塔科維契童年時期在家最常聽到的音樂,因此有學者認為,這段引用象徵他無憂無慮的童年。不過,回顧《威廉泰爾》的劇情,它是在描寫瑞士民間英雄威廉泰爾,成功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Habsburg)政權的統治。如今被放在作曲家形容成「童年裡,晴空下的玩具店」的第一樂章中,不禁讓人懷疑,他是否在暗諷共產黨的改革也都是兒戲?
另一個也很明顯的,則是在第四樂章開頭,作曲家採用了華格納(R. Wagner)樂劇《女武神》(Die Walküre)中的「命運」(Fate)動機。這個主題聽起來惴惴不安,它出現在女武神布倫希德(Brünnhilde)宣告男主角齊格蒙(Siegmund)即將逝去的時刻,用在這裡也像是作曲家給自己的預言。
綜合前面的背景,歷史上的著名錄音,大致衍生出了兩種詮釋方向。一種來自原本的首演人選孔德拉辛(K. Kondrashin,可惜他當時生病),樂曲以充滿活力的速度開啟,接著讓看似美好的情景逐漸崩壞。另一種來自作曲家的摯友桑德林(K. Sanderling),他認為第一樂章玩具店都是「只有沒有靈魂的木偶掛在繩子上,除非有人拉動,否則毫無生氣」,因此整體都維持著詭譎氣氛。
在殷巴爾大師最近一次的錄音中(2012與東京都交響樂團合作),可以聽見他較傾向桑德林的作法,而且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像是第一樂章,樂團始終維持著精確、分毫不差的節奏感,但聽起來卻「暮氣沈沈」。這是因為旋律都被刻意處理得缺乏強弱起伏,從而帶出「活潑又呆滯」的矛盾感,讓人感覺每個聲部也成了魁儡。
因為這種處理方式,在《威廉泰爾》主題出現後顯得更加鮮明,音響變得忽高忽低、越來越紛雜,就真的表現出一種:所有人都是玩具、被徹底操縱的場面。到了四分半左右(4"24),由全體弦樂交織出的複雜節奏段,也自然地帶出了「精神錯亂」的感受,讓人體驗到大時代的痛苦。
到了第二樂章,殷巴爾先讓銅管以偏慢的氣速吹奏和弦,渲染出天地同悲的氛圍,接著大提琴獨奏像是逝者的靈魂冉冉飛昇,從樂聲中「解脫」出來(0"43)。值得一提的是,大提琴首席抖音用得極好,毫不濫情地抒發自己的情感。而整個詮釋最巧妙之處,還是歸功於殷巴爾所採用的速度,不致於太過沈悶,但又足夠緩慢,讓樂手有時間醞釀情感。
第三樂章由滑稽的附點節奏和怪異和聲,帶出黑暗舞蹈,像是在描寫蘇聯人民「置之死地而後生」地活著;作曲家顯然也是其中一員,因為他把自己的名字DSCH(也就是Re-降Mi-Do-Si四個音)也藏在旋律裡。殷巴爾讓單簧管和小提琴演奏時,都以「較重」的跳音表現,再次呼應了第一樂章的「身不由己」。
到了第四樂章的「命運」主題,銅管延續第二樂章開始的「空虛」音響,將情緒帶到最低點;這段奄奄一息,為的是讓後續的歌唱段落(1"00)更顯珍貴。殷巴爾的處理非常小心,他始終讓弦樂維持著淡薄、透明的音色,但一改第一樂章的平淡處理,轉而以生動、流動的方式表現,再加上中低音弦樂的撥絃,使整體洋溢著「生之喜悅」。
在四分半左右(4"33),樂曲進入由作曲家第七號交響曲「德軍入侵」主題發展的變奏段落。儘管音響一直不太和諧,但殷巴爾並沒有將此段詮釋成痛苦或掙扎的紛亂,反而著重讓不同聲部有盡情揮灑空間,使得聆賞時不免期待:共產政權之「一言堂」終有時,人民當家之暢所欲言亦有期。
雖然樂曲結尾還是回到了詭譎的現實,木魚與響板營造出的清亮,像是在倒數著、預告著生命的盡頭。不過,殷巴爾在整個第四樂章所賦予的生機,宛如漫長黑夜的一道束光,時現時隱,讓聽者感受到短暫美好所帶來的希望。《莊子.知北遊》有言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為著生命中的美好瞬間,時間豈能虛擲,生命該好好把握。
筆者專職音樂文章寫作與導聆,現為「新匯流藝術講堂」節目經理,Podcast「大叔聊古典」主持人。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後赴美取得印第安納大學(IUB)單簧管演奏碩士。文章散見《Par表演藝術》雜誌、《Muzik》古典樂刊、Musico音樂圈平台等。曾受奇美博物館邀請,擔任「2022奇美音樂節」策劃暨導聆人,亦經常於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美西蔚藍人文堂等單位舉行音樂講座。著有《音樂訓練II—古典音樂賞析》、《點描德布西》與《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