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照耀,一切如常。日子一天一天地來,理所當然。忽然間大軍壓境,生活變調。
蕭斯塔科維契用直白如宣傳畫報般的音樂語言控訴了二戰期間圍城列寧格勒的納粹德國。比如透過配器與和聲,將一再重複的進行曲旋律變形扭曲至巨大可怖,搭配著不變的軍鼓節奏,使人彷彿目擊敵軍逼近。這首作曲家在受困期間與撤離之後所完成寫作的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在當時被視為蘇聯人民頑強抵抗的宣示與政治宣傳的工具,其實亦隱含著對「我們的體制」(即史達林政權)之批判。
身處蘇聯極權政治環境,蕭斯塔科維契的創作表面上必須能迎合當局的意識形態才能保有人身安全和事業發展,這對追求藝術創作自由與個人真實意志表現的敏感心靈是相當痛苦的。隱喻、反諷與象徵便成為蕭斯塔科維契在作品中埋伏雙重意涵與複雜性的手法,比如前述進行曲主題表現出的機械性,便暗示極權體制下的精神控制,而不僅是敵軍的侵略。這些手法還包括了旋律音形對影射對象的暗示、質地不相襯的樂器音色、調性與曲式結構安排的隱喻等,使得他的作品帶給人奇異的矛盾感與複雜性,以及多層次的深層意涵。
人類所受的苦難,經常是人加諸於人身上,各種關係間的不平衡都是大大小小的戰役、壓迫與抗爭。蕭斯塔科維契《列寧格勒》以明確的歷史時間為題,探討「所有形式的恐怖、奴役和精神的束縛」對人性的摧殘,也提醒世人,切莫遺忘。
--------------
周久渝/清華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