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納的 4、5、6 中期交響曲三部曲裏,最為精簡古典的第六,跟馬勒第四一樣,在我心中佔有特別的位置。
第六交響曲以其精簡古典的風格而著稱。與布魯克納中期以降的大塊文章交響曲相較,第六交響曲的篇幅最短,只有一小時之內。同樣長度的馬勒第四,是馬勒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布魯克納第六相對卻是一隻「醜小鴨」(音樂學者Robert Simpson語)。
布魯克納第六完成於1881年,但全曲的首演一直要等到布魯克納過世後兩年的1899年,由馬勒刪減後演出。
布魯克納對於改寫的偏執,並非僅僅源於屢受撻伐後對創作的信心不足,或是對弟子Schalk改寫的盲目接受,更是根植於他心理上的強迫症。據他的好友描述,在1866年到1867年期間,布魯克納曾經歷過精神崩潰,他會找一個空曠的地方,然後專注地數樹上的樹葉。
以「完全不需要改寫」這個意義來說,第六號交響曲,是強迫症患者布魯克納難得的全面自信之作。
布魯克納第六號的三大獨特魅力在於:
一、第一樂章壯麗主題仔細一聽,是碎散卻韻律感十足的小動機組構。
二、第二樂章慢板居然罕見採用奏鳴曲式!不是他慣用的ABA形式。這是布魯克納九大交響曲裏的唯一。
三、布氏交響曲中被嚴重忽略的絕美慢板。馬勒廣受樂迷熱愛的交響曲慢板,不著邊際的開展與情感複雜度,背後是布魯克納慢板書寫的絕大影響。
廣受讚譽的布魯克納第七號慢板,第二主題固然非常感人,但第六慢板的第二主題不遑多讓。它與哀思第一主題的互補,那主題如暖陽出現的時機點與形貌,讓人背脊顫慄。
布魯克納交響曲的慢板樂章,從第一號開始,每首的織構與感情幅度,都遠遠超過前人。第六號慢板,最為步步揪心感人。殷巴爾的演奏裏,速度比所有推薦版本慢了超過一分鐘,他不刻意煽情去強調第二主題,卻亦步亦趨地,直讓人心有戚戚焉的感染力,也點出了葬禮行進的第三主題的尊貴感,直到最後純弦樂弱奏的完全淨化。
整體而言,殷巴爾的第六號,速度設定是全集中相對緩慢的,但如詩直指核心,沒有贅言、或誇飾的情緒,是我心所嚮往的布魯克納詮釋。殷巴爾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的演出,明晰勾勒出布魯克納此曲小動機的舞蹈律動感,結合了交響曲式的崇高以及室內樂的親密感(布魯克納內省的弦樂五重奏,正是創作於同一時期)。
後半部裏,殷巴爾在精湛呈現第三樂章的三連音飛躍節奏、以及小動機群像之同時,激昂拉出了極高的離心驅力。中段trio引用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部份,鮮明且讓人會心一笑。第四樂章,殷巴爾的脈動感、詭異附點小動機的處理,在在彰顯了布魯克納對於此曲的偏愛之詞:「第六是最大膽躍動的」(”die Sechste is die Keckste”),強調了這個終曲無邊、不可預測的幻想力。
關於本曲其他錄音的推薦,首先是羅格納這位萊比錫出身的前東德指揮,他協同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1980年版本,提供了「布魯克納抒情傳統」的新視角。他跟殷巴爾版的通透感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更快速度設定挑戰了偏厚重的布魯克納傳統,既不是過度沈重遲緩如傑利畢達克,也不是硬派強壓如約夫姆。羅格納以獨特的原創力,展現布魯克納的抒情之美。其演繹讓人感受到清新的奧地利山間空氣,透過淡泊至遠的氣度,打破了沉重和黏滯的傳統,帶來另一種昇華的體驗。
此外,楊頌斯與楊格的SACD頂尖高規格錄音,讓我們更能聽到這首中期交響曲的壯碩宏大,以及配器與音色揉合的細部之美。詮釋而言,楊頌斯釋放了天團皇家大會堂樂團的大器之風,律動感稍壓抑之同時,整體春風和煦而暖心;楊格的第六號,則是她布魯克納全集的最後期錄音之一,集結了整個旅程與漢堡愛樂累積出來的默契與熱情,尤其布魯克納休止間的呼吸,令人動容。
其他推薦錄音
Heinz Rögner 羅格納/ 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Eterna/Berlin Classics廠,1980 )
Marriss Jansons 楊頌斯/RCO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樂團 (RCO 自主廠牌,2012)
Simone Young 楊格/ Hamburg Philharmonic State Orchestra漢堡愛樂樂團 (Oehms廠,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