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手稿上的日期可知,布魯克納於1874年一月二日開始寫作第四號交響曲,於同年十一月廿二日完成,為第一版。在多次嘗試首演的努力沒有結果後,1877年十月,作曲家決定改寫。1878年一月至1880 年五月間,布魯克納改寫或重寫了各個樂章,第一至第三樂章已有三個版本,第四樂章則有四個版本。1881年二月二十日,第四號交響曲在維也納由李希特(Hans Richter)指揮維也納愛樂首演。首演後,作曲家又更動了配器,並改寫慢板樂章,這個版本於1881年十二月十日於卡爾斯魯(Karlsruhe)演出,是這部作品第二次演出。之後,雖陸續有指揮表示興趣,但都「只聞樓梯響」。不僅如此,布魯克納也找不到出版商願意出版這部交響曲。1886年,有紐約出版商表示興趣,在將總譜寄出前,作曲家又改寫了一次,但是期待再度落空,樂譜手稿成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館藏,等待著伯樂。1889年九月,第四交響曲終於於維也納首度印行。研究顯示,這個版本與作曲家幾份手稿差異甚大,改寫主要由學生及友人操刀。明顯地,在歷經多次希望落空後,布魯克納同意將這個版本付印,但在校稿上,他並未依他的習慣簽名,可見得在他的認知裡,這個付印的版本只是一個妥協。
以上敘述顯示,布魯克納本人經手的版本就很多,每個都有其成為「定版」的充足理由。1889年的印行版在之後的半世紀裡,成為主要被演出的版本。1930年代裡,奧地利開始進行《布魯克納作品全集》,第四交響曲有了另一個付印版,由哈斯(Robert Haas, 1886-1960)整理卡爾斯魯的演出版,於1936年印行,習稱 1878/80 哈斯版。二戰後,新的《布魯克納作品全集》問世,第四交響曲出現更多的印行版。廿世紀五0年代初,諾瓦克(Leopold Nowak, 1904-1991)發現了紐約的手稿,在哈斯版基礎上進行修訂,於1953年印行,是為今日習稱的1878/80諾瓦克版本。1874年的第一版在其完成後一世紀,由諾瓦克考訂,於1975年出版,同年九月廿日在林茲(Linz)由沃斯(Kurt Wöss)指揮慕尼黑愛樂首演。1981年,諾瓦克將1878年首演的第四樂章單獨出版,提供終曲樂章的另一個可能。經學者柯斯維(Benjamin M. Korstvedt)重新考訂的1889年印行版,於2004年列入《布魯克納作品全集》出版,是為1888版。由當年到處碰壁到今日多個不時被演出的版本,應證了作曲家經常被引用的話:他的版本乃留待後世使用。
無論是那個版本,全曲皆以弦樂顫弓輕輕地開始,獨奏法國號於第三小節吹出悠揚的長音,四個音的動機裡,五度大跳和三附點二分音符接十六分音符的長 — 短節奏,在之後的樂章裡有著各式的變化和發揮。法國號在全曲有著吃重的份量,是布魯克納稱作品為「浪漫」(romantische)的主因。1878年改寫的重頭戲在新寫的第三樂章詼諧曲,布魯克納私下稱之為「狩獵」(Jagd),樂章開始此起彼落的號角聲,多方引人聯想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1865)第二幕開始的聲響,無怪乎,布魯克納曾經想將第四號交響曲題獻給華格納。
(本文作者為臺師大音樂系退休教授)
(轉載自臺北市立交響樂團2024年4月26、28日音樂會節目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