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殷巴爾、TSO與蕭斯塔科維契」這個模塊中,特別安排了「殷巴爾專輯分享」專欄。以「音樂美學」與「音響美學」兩個不同的觀點視角,把聆聽現場之外,熱愛專輯收藏與挑剔版本的朋友。本專欄將邀請到唱片收藏與音響達人來擔綱執筆、撰稿。為您以文字的方式來提點分享。
就錄音專輯來說,出自殷巴爾的蕭斯塔科維契錄音極其珍稀,「音霸」現場是你我所追逐,而錄音專輯絕對是我們共同的推崇與收藏所在。但就錄音發展史與專輯發行層面來說,從擔綱多部蕭斯塔科維契的作品首演管弦樂團—列寧格勒愛樂(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與老蕭摯友「鐵幕指揮帝王」穆拉汶斯基(Evgeny Mravinsky)留下的錄音我們也盡力把他找出來。從「經典」探究從錄音工程面向,把名盤專輯呈現出的「聲音樣貌與特點」帶出來。
第一篇,我們將從蕭斯塔科維契音樂職涯的命運轉淚點之經典—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Op.47)這部作品來分享。邀請到了唱片界的資深工作者,同時也是第三十五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施迪文先生,從老蕭這部命運轉淚點的經典之作,以音響美學與聲音呈現的特點,分別就殷巴爾、伯恩斯坦與穆拉汶斯基等名盤來分享。一首作品在不同的指揮帶領下,以及到後製錄音乃至成品之後,送到愛樂者耳裡時的重要「聽」點、詮釋「亮」點。
身為二十世紀首屈一指蘇聯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最常被討論的作品,就是D小調第五號交響曲(Op.47)。這部作品的創作緣由,肇因於他在1930至1932年間寫下的歌劇《穆斯真郡馬克白夫人》(Op. 39)遭到史達林嚴厲批判,認為其「背離了社會寫實主義、淪為資本主義及形式主義」,而他接下來便以其作為「作曲家對黨批評的回應」。第五號交響曲於1937年由穆拉汶斯基(Evgeny Mravinsky, 1903-1988)率列寧格勒愛樂(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首演並大獲成功,蕭斯塔科維契亦藉此免於遭到整肅的命運。不過他心中一直鬱壘難平,在被蘇聯官方始終視為偽書的回憶錄《證言:蕭斯塔可維奇回憶錄》中更將自己比擬為提線木偶,訴說當權者對他創作的干預就好比用棍子邊敲打邊說:「你的責任就是要喜樂」;他也只能無奈回應:「你的責任就是要喜樂」。這位才氣縱橫的作曲家,自由音樂創作的幻夢就此粉碎,留下的只剩不甘與遺憾。
既然,第五號交響曲是在俄國當年政治氛圍下誕生的作品,蕭斯塔科維契為求迎合當局,賦予了它官方所期待的鮮明性格與輝煌效果,然後再將心中的真實意念隱藏於音符中。他後來曾闡明自己的創作理念:「這首交響曲的主題始於人性,整個作品的核心以抒情風格為構想,並源自個人的各種體驗;而終曲樂章則是要解決前面各樂章緊張的悲劇氣氛,進而朝向光明」。整部交響曲結構被塑造得相當緊湊,沉重的旋律所帶出的樂句起伏與誇張情緒一氣呵成,而且張力飽滿,最後醞釀出淨化、昇華的單純美感。整部交響曲以精湛的管弦樂手法鋪陳出極具壓倒性與吶喊性的「音響效果」,達到了蕭斯塔科維契早年創作生涯的一個高峰,加上創作背景與內涵的爭議性與話題性,令此曲無愧為蕭氏最偉大的傑作之一。
一直以來,第五號交響曲便是蕭斯塔科維契最受各大指揮與知名樂團喜愛的作品,誕生的名版不勝枚舉,各有千秋,而多年來最受推崇的,始終是穆拉汶斯基與列寧格勒愛樂的版本。穆拉汶斯基這位鐵幕出身的指揮,由於厭惡錄音,自1961年後堅決不進錄音室,以至於他問世的唱片大多都是側錄。他與列寧格勒愛樂的第五交響曲演出流傳者,除1973年於東京的演出現場外,1992年由華納再製發行的側錄版便是最優選。穆拉汶斯基時代的列寧格勒愛樂,素有天下第一鐵血樂團的稱號,這個演出組合的第五交響曲演繹,意志力強大,細節一絲不苟,絕對可稱為示範級。雖是側錄版,但後製仍保留了弦樂各聲部最大的解析力、保存了銅管與打擊樂最多的動態,甚至量感也維持住不顯單薄,讓演出在速度變化最劇烈、音量強弱對比最大時,還能清楚感受到整齊劃一的落弓、明亮的管樂彩度,以及打擊樂均勻的音浪擴散,彰顯了穆拉汶斯基與列寧格勒愛樂這個鋼鐵樂團強大到驚人的實力,並以自信與從容的腳步邁向最高潮,無愧作曲家本人欽點首演團隊的權威風采。
Shostakovich: Symphonies Nos. 5 & 6.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Evgeny Mravinsky.
Label: Elatus
Released:2002
版本試聽:請點這裡
1958年,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開始領銜擔任全美第一紐約愛樂的音樂總監,隔年他率團在波士頓交響廳留下了蕭斯塔科維契第五號交響曲的演出錄音,這也是錄音史上首批數位錄音之一,以生動逼真的臨場感被留聲機雜誌以「驚豔」來形容。當年的伯恩斯坦正值最意氣風發的黃金年代,加上群聚全美一流樂壇菁英的紐約愛樂演奏能力亦是強悍無比,這份錄音甫問世便成為眾口交譽的銘盤,自黑膠時代起便備受肯定。走入CD年代,其在轉製時音質稍有減損,不過效果仍然極佳。總體而言其具體而微的呈現出開闊的波士頓交響廳特性,樂團在其中形體大小適中且不過度靠前、樂器解析力也出眾,弦樂器的擦弦感相當清楚,銅管極富光澤,吹奏音柱量體十足;音樂的動能非常強大,打擊樂的敲擊顆粒圓潤且擴散良好,慢板樂章時伴隨弦樂顫音的木琴敲擊的衝擊感令人揪心,終樂章樂團在快速樂段齊奏如野馬奔騰的速度感亦是絲毫不減。還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份錄音不帶有美式唱片的常見的豪邁粗曠、不拘小節,反而多了真空管錄音特有的溫潤豐厚,紋理清晰,極其耐聽。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s. 5 & 9
Radio-Sinfonie Orchester Frankfurt, Eliahu Inbal
Label: Sony Classical
Released:1999
蕭斯塔科維契這首第五號交響曲就詮釋而論,伯恩斯坦與穆拉汶斯基兩者站在感性與理性的兩個極端:伯恩斯坦與紐愛似野馬奔騰,自由奔放,無疑是自由世代的樂壇驕傲;而穆拉汶斯基與列寧格勒愛樂則冷靜自律,精確無比,象徵鐵血時代的偉大榮光。在這兩份經典之後,曾受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 1912-1996)親炙的大師殷巴爾(Eliahu Inbal, 1936-)顯然是當代在蕭斯塔科維契交響曲上著力最深的指揮。80年代於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Frankfurt Radio Symphony),90年代於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以及本世紀初與東京都交響樂團(Tokyo Metropolitan Symphony Orchestra)各留下了一套蕭斯塔科維契交響曲錄音的殷巴爾,三個版本各具特色。殷巴爾並未師法伯恩斯坦或穆拉汶斯基,他採用中庸手法來推進這部作品,對細節的呈現與情感的鋪陳著力甚深,也創造出三十年之間,分屬三個時期錄音紀錄有著很明顯境界差距。
就錄音而言,殷巴爾與東京都交響樂團版因採SACD取樣方式錄製,轉CD後頻寬遭到壓縮,聽起來精緻有餘,張力不足;維也納交響樂團的版本採用單點錄音,音場深度夠,動態也大,不過細節較少,樂器形體也-有失衡現象,齊奏時各聲部較易互相干擾;至於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的錄音,因與殷巴爾錄製名噪一時馬勒全集的製作團隊幾乎相同,也都在聲學條件優異的法蘭克福Alte Oper錄製,因此音響效果是三版中最為出色者。總體而言,殷巴爾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的合作在錄音上相當有歐系唱片質感,其細節呈現豐富細膩,樂器音色帶點含蓄高雅的氣質,樂句的抑揚頓挫也自然不突兀,終樂章最後的高潮不像伯恩斯坦開雲霄飛車或像穆拉汶斯基版般直球對決,而是在優異錄音加持下通過漸次加快的速度感層層堆疊抵達巔峰,讓聽眾屏息至最後仍意猶未盡。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 Op.47
Radio-Sinfonie Orchester Frankfurt, Eliahu Inbal .
Label: Denon
Released:2009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2 & No. 5
Wiener Symphoniker, Eliahu Inbal
Released:1994
ショスタコーヴィチ:交響曲 第5番
Tokyo Metropolitan Symphony Orchestra, Eliahu Inbal
Label: EXTON
Released:2012
從伯恩斯坦的狂放、穆拉汶斯基的理性到殷巴爾的中庸,我們聽到了三種不同的音響美學與音樂美學融合的成果,也傳達了蕭斯塔科維契第五號交響曲的多元面貌與多種可能性。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古典音樂都能用這樣的方式去深入探索,細細品味,願所有音樂愛好者都能通過這般差異化經驗,感受到音樂與音響所融合出與眾不同之美,進而走入那堂奧之中,享受樂音帶來的獨特魅力。
本文筆者施迪文,資深專輯製作人、樂評人。
第35屆傳藝金曲獎,以《映畫.臺灣》專輯與李美文、饒瑞舜共同入圍最佳專輯製作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