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個世紀,馬勒的音樂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地樂迷的喜愛,馬勒交響曲常是交響音樂會的票房保證。喜愛馬勒的音樂,自然就會想知道更多:馬勒過的是怎樣的人生?這些宏偉的交響曲是怎麼創作出來的?這些引發無限想像的音樂是否象徵著什麼?哪些錄音最值得聽?哪裡可以聽到更多現場演出?有沒有和馬勒相關的活動可以參加?
過去,想獲得上述問題的解答,我們仰賴各式相關書籍、期刊、報章雜誌、廣播或電視所提供的知識或資訊;今日,我們還多了一項厲害的工具:網路。本文將為各位介紹「國際馬勒協會」和「馬勒基金會」這兩個豐富而實用的馬勒網站,並概述臺灣的馬勒相關資源。
一、國際馬勒協會(Internationale Gustav Mahler Gesellschaft)【https://www.gustav-mahler.org/】
國際馬勒協會1955年由維也納愛樂創立,是研究馬勒作品的權威機構,其首要任務是編纂馬勒的「作品全集」(Gesamtausgabe)。隨著時代演變,協會近年越來越重視資料的數位化和網站的實用性,於2023年發布經重新設計與架構的全新網站。網站提供德文和英文兩種版本,內容極為豐富,在此介紹其中較重要且有意思的內容:
1. 作品目錄(頁面名稱,德:Werkverzeichnis;英:Catalogue of Works)
馬勒作品目錄(Gustav Mahler Werkverzeichnis, GMW)的編輯始於2021至2022年,其目的是整理馬勒所有作品,並依類別和創作年代給予編號。目錄將馬勒的作品分成四大類:完成的作品(GMW 1-50)、未完成的作品和殘稿(GMW F51-F58)、編曲作品(GMW B59-64)、佚失的作品(無編號)。每部完成的作品除了列出基本資訊以外,還附有兩個連結,可連往該作品於「馬勒線上」(Mahler Online)和「作品全集」的相應頁面。
「馬勒線上」是非常有野心的計畫,目前尚在建置中,現階段已建置完成並公開發布的只有第五號交響曲(GMW 44)【https://acdh-ch.pages.oeaw.ac.at/muwi/mahler-mei/mahler-wv-static/GMW_044.html】。點進去逛一逛就會發現這個「馬勒線上」是多麼巨細靡遺的寶庫!非常期待其他作品的建置與發布。
2. 作品全集(德:Gesamtausgabe;英:Complete Edition of Works)
編纂作品全集是國際馬勒協會的首要任務。《作品全集》(Kritische Gesamtausgabe, KGA)由音樂學家拉茲(Erwin Ratz)主持,自1960至2004年陸續校訂出版了馬勒所有重要作品。2008年開始的《新作品全集》(Neue Kritische Gesamtausgabe, NKG)根據新發現的資料和新近研究,重新校訂馬勒的每一部作品,目前持續進行中。
3.《馬勒研究新聞》(德:Nachrichten zur Mahler-Forschung;英:News about Mahler Research)
這是國際馬勒協會發行的雙語(德/英)學術期刊(年刊),供世界各地的學者發表最新的馬勒相關研究。若發現有興趣的文章,可直接購買該期電子版期刊(PDF檔)。若想讀的文章很多,建議繳交年費(每年50歐元)成為國際馬勒協會的會員,即可免費下載任一期《馬勒研究新聞》。
4. 圖書館目錄與檔案館目錄(目前只有德文版:Bibliotheks- und Archivkatalog)
國際馬勒協會的圖書館與檔案館有全世界最豐富的馬勒文物收藏。透過這個最近(2023)剛架好的線上目錄,讀者不但可以搜尋想閱覽的館藏,若該館藏已數位化,還可直接在線上閱覽。舉個例子:
(1) 點開頁面左方「作品」(Werk)清單,點選「第八號交響曲」(Symphonie Nr. 8);
(2) 在下方「類型」(Typ)清單裡勾選「節目單」(Veranstaltungsprogramme);
(3) 點選黃色「搜尋」(Suchen)按鈕,開始搜尋;
(4) 搜尋結果出來後,將右上方的「排序方式」(Sortieren nach)改成「依日期從遠到近」(Datum aufsteigend);
(5) 此時搜尋結果的第一項會是「第八號交響曲的首演」(Uraufführung der 8. Symphonie);
(6) 最後,點選「數位化」(Digitalisierungen)檔案(檔名:V-001-000028.pdf),開啟歷史寶盒:《千人交響曲》1910年首演節目單(掃描檔)!
5. 馬勒資源(德:Mahler Ressourcen;英:Mahler Resources)
此網頁列出馬勒相關資源,每項資源都可直接點擊連往該網站,非常實用。
(1) 國際馬勒協會資源(IGMG-Ressourcen)包含年表、馬勒指揮過的曲目等。
(2) 合作夥伴(Kooperationspartner)列出協會最重要的合作單位,如維也納愛樂、馬勒科學中心、馬勒研究中心、環球出版(UE)、奧地利國家圖書館、馬勒基金會等。
(3) 組織(Organisationen)依成立年代依序列出世界各地的馬勒組織,包括:荷蘭馬勒基金會,以及墨西哥、紐約、漢堡、新加坡、英國、芝加哥、西班牙、香港、匈牙利、日內瓦、法國、可倫坡、多倫多等地的馬勒協會。
(4) 圖書館、收藏館、資料庫(Bibliotheken, Sammlungen, Datenbanken)、研究計畫(Forschungsprojekte)和開放取用出版品(Open Access Publikationen)提供重要的研究資源。
(5) 出版公司(Verlage)列出與協會合作的樂譜出版公司。
(6) 音樂節(Festivals)列出幾個定期舉辦的馬勒節,包括:科羅拉多馬勒節(每年五月)、阿特爾湖畔斯坦巴赫(第一間作曲小屋所在地)馬勒節(每年六或七月)、托布拉赫(第三間作曲小屋所在地)馬勒音樂週(每年七月)。
二、馬勒基金會(Mahler Foundation)【https://mahlerfoundation.org/】
馬勒基金會係由馬勒的孫女瑪莉娜.馬勒(Marina Mahler)女士於2015年創立。如上文所示,「國際馬勒協會」的網站是喜愛馬勒作品的音樂家、研究者和資深樂迷不可不知的知識寶庫。相對地,「馬勒基金會」的網站,則比較像是為所有愛樂人士設置的「馬勒(維基)百科」:網站歡迎全球樂迷提供與馬勒相關的各種資訊,也期待大家發現錯誤資訊時能協助訂正。網站內容十分豐富,較重要的包括:
1. 年表(Chronology)
大多數「年表」是以「年」為單位,記下每一年發生哪些重要事件。馬勒基金會的馬勒年表,卻是以「日」為單位,記下馬勒人生中每個「有事發生」的日子,詳細程度令人驚嘆。不過,使用這份年表得要小心謹慎:如此龐大而繁雜的資料,僅憑少數人力校對維護,難免會有登錄錯誤的時候。
2. 其人(The Man)
為滿足來自各方的好奇心,此頁面整理出和馬勒本身相關的大小議題,例如:外貌、穿著、飲食、素食主義、健康、運動、教育、經濟、靈感、指揮風格、信仰、交友、情史、婚姻、信件、詩、簽名、遺囑、名片、眼鏡、指揮棒、鋼琴、頭髮、死亡面具、墓碑……等。
3. 書籍(Books)和唱片目錄(Discography)
分別列出馬勒的傳記和各式研究書籍,以及馬勒每一部作品的唱片目錄。後者非常詳盡且整理得清楚明瞭,尤其實用。
4. 聆聽指南(Listening Guide)和《擁抱一切》(Embrace Everything)
這是兩個不同版本的馬勒交響曲語音導聆(英語),前者由Lew Smoley主講,後者則是更加有趣而複雜的計畫,目前已完成第一至三號交響曲,持續進行中。
三、馬勒在臺灣
在臺灣,馬勒相關資源當然也不少。想參加活動、認識同好,有台灣馬勒愛樂協會;想藉由書籍深入馬勒的音樂世界,也有些不錯的選擇。
台灣馬勒愛樂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01445889913463/】創立於2012年,現任會長為邵柏勳建築師。自創立至今,協會已舉辦近120場講座,廣邀音樂推廣者、音樂學者、指揮家、演唱家、演奏家、作曲家、醫師等各種不同身分的講師,以不同角度解析馬勒的音樂。協會每年也安排多次音樂旅行,組團前往歐洲、日本、香港等地聆賞馬勒作品的演出。甫於上個月(2025年五月)圓滿舉行的阿姆斯特丹第三屆馬勒音樂節【https://mahlerfestival.concertgebouw.nl/en/】,協會亦自組旅行團全程參加(這次的歷史盛會,臺灣有包含至少三個旅行團在內,合計近百位樂迷熱情參與)。
馬勒的中文傳記還不少,台灣馬勒愛樂協會的創會會長林衡哲醫師也寫過一本《西方音樂巨人馬勒:我的時代已經來臨》(2011)。關於馬勒作品研究的中文書相對較少,值得推薦的有:羅基敏教授和梅樂亙教授編著的《少年魔號:馬勒的詩意泉源》(2010)和《大地之歌:馬勒的人世心聲》(2011),盧文雅教授的《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2014),以及弗洛羅斯(Constantin Floros)教授原著、張皓閔(本文作者)翻譯的《馬勒交響曲》(2022)。
文/張皓閔(夜鶯基金會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