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流士:《鶴之情景》,作品44/2 Jean Sibelius: "Scene with Cranes", Op. 44/2 西貝流士不僅是芬蘭國寶級的作曲家,更是國民樂派的代表性人物。《鶴之情景》乃1903年他為其妻舅阿爾維德‧亞內費特(Arvid Järnefelt)象徵主義的心理劇《死亡》(Kuolema)所作。它的姊妹作是令人難忘的暢銷曲《憂傷圓舞曲》(Valse Triste)。1903年12月2日亞內費特的戲劇加上西貝流士的音樂在芬蘭國家劇院(Finnish National Theater)首演,並由作曲家親自指揮。 1906年西貝流士將《死亡》的第三、第四段配樂改編成給弦樂、定音鼓、單簧管的《鶴之情景》。開頭由裝上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在中高音域拉出迷濛又優美的旋律。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則以半音下滑,給予支持。中段是一連串緊湊的突強,呼應兩支單簧管發出六次鶴鳴般的聲響。最後由小提琴獨奏一段哀傷的旋律,而定音鼓則以極弱音量滾奏兩次,作為結語。 對西貝流士而言,水禽類的天鵝、白鶴、野鴨的叫聲強烈得令人印象深刻。他曾說「我每天看見白鶴大聲帶著牠們的音樂往南飛,而一再作為牠們最勤奮的學徒。牠們的鳴叫在我內心迴響。」他還曾在一次訪問中表示:「我必須說我的音樂並非民謠風;我從未運用芬蘭的地方音樂動機達成作曲目的。我常譜寫民間風格的曲調,但音符總是出於自己的想像,或是熱愛的芬蘭心…我沉浸在本土的詩詞和傳說中,然後唱出自己的曲調。」由此可見難怪西貝流士的作品到處充滿民族風味和個人色彩。 樂曲解說╱呂碧玲 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47 Jean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 47 西貝流士從十五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並夢想成為一位大師。後來他雖放棄這個想法,卻為小提琴譜寫共約六十首作品,包括一首協奏曲。他自己的技術也許無法演奏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但是能夠譜寫合乎這個樂器語法的高深段落。西貝流士原本將這首協奏曲題獻給當時著名的小提琴家Willy Burmester,但他因經濟拮据,必須提前在1904年2月8日於赫爾辛基首演,連帶更換獨奏者為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師Victor Novácek。由於時間倉促和難度太高,首演成為一場災難。改寫之後,才在1905年10月19日由理查‧史特勞斯在柏林指揮首演,並由樂團首席Carl Halir擔任獨奏。 這首樂曲的形式遵照傳統協奏曲的框架: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包含三個明顯的主題。由小提琴的顫音伴奏,第一主題緩慢展開、逐漸激動的抒情旋律充滿西貝流士的個人風格。在高潮和短暫裝飾奏後,簡潔有力的第二主題由弦樂和低音管奏出。第三主題出現時則速度加快。發展部完全由裝飾奏取代,根據第一主題擴張,並且不斷轉調。再現部由低音管開始,然後第一主題進入節奏活潑的尾奏。為了凸顯獨奏,樂團部分還一度省略了小提琴。 第二樂章的形式屬於簡單的歌曲三段式。首先木管引進莊嚴的慢板,接著小提琴奏出高貴的主題。另外,西貝流士善用小號的高音製造張力。中間樂段則由獨奏彰顯交叉節奏和雙音奏法。最後樂團在不同聲部重現開頭的旋律,達到高潮,再由獨奏呈現溫柔而簡短的尾奏。 第三樂章由活潑有力的兩個主題構成自由輪旋曲式。由小提琴奏出切分音的第一主題有些粗曠,因此音樂學者Donald Francis Tovey戲稱這「顯然是北極熊的波蘭舞曲」。樂團引進的第二主題交替運用6/8和3/4節拍。接近尾聲時小提琴以精彩的八度大跳展現絕技。這個樂章技巧相當困難,可能是所有小提琴協奏曲中最偉大的段落。西貝流士表示這個樂章需要以絕對純熟技巧演奏,當然要快,但不可犧牲完美。 Tovey曾讚美說:「在由孟德爾頌和舒曼創造的協奏曲形式中,我不曾見比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更有創意、巧妙、令人振奮的作品。」而從1930年代,小提琴大師Jashua Heifetz為其錄音後,這個作品開始廣受歡迎,至今絲毫不輟。 樂曲解說╱呂碧玲 西貝流士:E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作品39 Jean Sibelius: Symphony No. 1 in E Minor, Op. 39 西貝流士在三十三歲譜寫E小調第一號交響曲時,已經完成三十八首創作,包括根據芬蘭民族史詩《卡列法拉》(Kalevala)所寫的《庫烈弗》(Kullervo)交響曲。他的早期作品充滿濃厚的民族色彩,在國內大受讚揚,卻難以打開國際名聲。因此,1898年初西貝流士開始構思以龐大而普及的交響曲形式實現理想。然而隔年四月作曲家親自指揮的首演不甚令人滿意。1900年春夏間他進行改寫,並由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帶到歐洲巡迴演出,終於贏得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柏林…等地樂評肯定。 這首第一號交響曲顯示西貝流士轉向絕對音樂發展的努力,因為他捨棄標題,採用傳統形式,並專注動機發展。但其中鮮明而獨特的旋律仍然透露許多民族訊息。這個作品可說是遵照柴科夫斯基浪漫派的作法,也呈現鮑羅定國民樂派的風格。西貝流士沒有抄襲,更不缺乏原創,倒是刻意擴展表現領域,融合新舊手法,藉此創造更豐富的內容和效果。 在這首作品的草稿中,西貝流士曾寫下:音樂對話—I. 〈湖上吹起冷冷的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標語,II. 海涅(〈北方的樅樹夢想南方的棕櫚〉),III. 冬天的故事/糾瑪的天堂(出自Juhani Aho的小說Panu)。另外在終曲的草稿裡,還註記白遼士的名字。雖然這些描述不見得化成音符出現在樂曲中,卻可供我們揣測作曲家創作的心路歷程。 以奏鳴曲式寫成的第一樂章包含三個主題。第一主題在定音鼓輕聲伴隨下,由單簧管緩緩獨奏而出,頗具魅力。第二主題在弦樂及豎琴伴奏下,由活潑的長笛吹出。第三主題標明安靜(Tranquillo),在弦樂持續的震音中,由木管滑奏出來。發展部中,木管的下行半音階結合低音部提琴的上行半音階,形成特殊效果。而其銜接再現部的方式是西貝流士慣用的形式壓縮手法,可說是他的個人印記。 夢幻般的第二樂章屬於五段輪旋曲式。A段由小提琴吟唱溫柔的搖籃曲,再由木管回應。B段由法國號、豎琴和悸動的小提琴開啟。然後A段再由法國號加定音鼓重現。C段則由激動的整個樂團加快引進。最後A段由銅管在弦樂中重新展現,並且突然消失。 類似布魯克納手法的第三樂章由小提琴的撥奏開啟,再由定音鼓敲出活力充沛的主題,有如砲聲隆隆作響。中段則由法國號和長笛召喚出平靜的自然氛圍。最後主題短暫重現成為尾聲。 兩個主題交織組成第四樂章的奏鳴曲式。首要主題堅定地採用民間音樂節奏,對應主題則延續先前抒情特質。開頭由弦樂熱情重現第一樂章單簧管獨奏的旋律,木管則溫柔回應。樂團達到高潮後,小提琴奏出溫暖而舒緩的曲調,再度進入浪漫輝煌的高潮。結尾卻沒出現震撼性的尾奏,而是點綴兩個詭異的撥奏和弦。 西貝流士的E小調第一號交響曲最初在歐洲巡演時,樂評家Ferdinand Pfol曾讚揚這部作品充滿「放縱的力量、熱情的活力和驚人的勇氣,…邁向新的道路,好像迷醉的神祉往前直衝。」數年Ernest Newman則興奮地說:「我從未聽過任何音樂令我完全脫離平常的西方生活,而旅行到新鮮的文明國度。第一號交響曲的每一頁都傳達著另一種想法、另一種生活方式,甚至另一片不同的風景。」但是對近代音樂學者Lionel Pike而言,這首第一號交響曲主要著重在表面的音響特色,而非在內在邏輯的統一聯繫,所以是個不成熟的作品。 無論如何,這首交響曲自從首演以來一直普遍受到喜愛。西貝流士不僅因此確立自己的國際地位,更在歷史上留下不容小覷的成績。終其一生,他總共完成七首交響曲,比起稍早的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毫不遜色。Cecil Gray甚至推崇西貝流士為貝多芬死後最優秀的交響曲大師。事實證明一位國民樂派作曲家勇敢擁抱國際共通語言的結果值得世人極力讚賞。 樂曲解說╱呂碧玲